专家:全面小康需补足短板 城镇化要解决流动人口户籍

中国法制网   2015-11-18 14:16:05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中国网11月18日讯(记者 张艳玲)“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全面小康,需补足水平低、不平衡、不全面三块短板。实现真正城镇化,要解决流动人口的落户问题。经济新常态下,创新调结构显得尤为重要。”11月1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家座谈会上,谈到全面小康、城镇化、创新发展等问题时与会专家如是说。

  谈全面小康

  需补足三块短板 体现中央高层的担当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说,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是新的,但是它不是一天出来的,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中央重要精神的延续。

  陶文昭介绍,十八大以来,中央全会开了五次,两会开了三次,深改组会开了18次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开了大约32次,国务院常务会开了100多次,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正是贯彻了这200多次会议精神的结果。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纵向上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连起来,横向上与四个全面贯穿起来,以中国梦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其实,十六大时,我们就实现了小康社会,但是水平比较低,不平衡,不全面。这次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解决水平低、不平衡和不全面的问题。”陶文昭说。

  陶文昭说,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下了很大决心,也体现了这一届中央政府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担当精神。要靠两个指标(GDP翻两番和人均收入翻两番)解决水平低问题。要靠社保兜底,精准扶贫,进而实现全面脱贫,解决不全面和不平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一个民族不能少,一个贫困地区不能少,一个边境老区不能少。所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就是要补足这三块短板。

  谈城镇化

  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 需解决流动人口落户问题

  关于城镇化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人口学院院长瞿振武表示,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这正是精准解决我国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2.6亿流动人口“被城镇化”问题,实现真正的城镇化问题。

  瞿振武说,十三五规划中的改革和创新色彩非常浓,就是要着力去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

  瞿振武说,中国城镇化发展与西方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到城市生活,农村人口萎缩、城市人口不断扩张而实现城镇化。而中国面临的状况是农民去城里打工,但不能落户,不能成为城市居民,成为流动人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积累了2.6亿流动人口,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中国一般意义的城镇化率是55%,但真正意义的城镇化也就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还是很低的,说明我国还是农民大国。瞿振武认为,提高城镇化水平,关键是要改革户籍制度,让成千上万农民能在城市落户,解决流动人口与城市真正融合问题,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城镇化质量问题。这需要很大的勇气,魄力和认识才能做到。

  谈新常态

  新常态下创新调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谈到新常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义平教授认为,我国目前处于稳健增长期,存在大量处于产业链中的低端制造,所以我们的新常态可以这样理解:增长速度显然不会太快了,但是每个百分点带动的绝对量是增加的。另外将更重视产业升级和创新与调结构。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高等收入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

  李义平介绍,从美日韩走过的历程来看,一般的经济发展经历快速发展、稳健增长期、成为发达国家等三个阶段。因为有后发优势,体积小,产业空间大,劳动力资源环境便宜等因素,所以可以有一个快速发展期。紧接着进入稳健增长期,这时追求的显然是质量和效益,速度会慢下来。第三个阶段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不仅慢,而且趋同,但是经济增长质量更高了。

  “纵观历史,创新均发生在市场经济国家。原因是他们专业化,追求利润最大化,还有竞争。中国历史上相对来说是农业文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满足基本的需求,基本上没有分工,没有专业化,是为满足自己需要,而不是利润最大化。这样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模式导致中国五千年经济几乎停滞不前。目前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产业结构难以升级问题同样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李义平表示。

  中国的经济要高速发展,必须创新调结构,结构制约着经济发展规模。李义平说:“一个国家经济结构长期得不到有效调整,一定是机制出了问题。该创新的创新不了,该提升的提升不了,该退出的退出不了。我们现在的问题提升方面有问题,退出方面问题更大。”

  结构调整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兼顾效率原则。各种资本应得到平均利润率,这个前提是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动。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三十年的发展完全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完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结果。市场经济最容易创新,中国当前也特别需要创新。“我们的创新可以完全不同于市场经济国家,他们主要依靠市场,我们可以发挥举国优势外加市场作用,让万众创业、全民创新蔚然成风。不过,创新更需要氛围,过细的规划可能抑制了创新。” 李义平说。

最新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中国法制网:弘扬法制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

  联系网站:fzchncn@126.com 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