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缂丝艺术大师 吴文康

财讯网   2022-09-20 17:39:38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时光如梭岁如丝,织就芳华染匠心

——访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缂丝艺术大师吴文康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这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手工艺——缂丝艺术繁荣景象的高度赞美。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也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的丝织品,苏州缂丝画更是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一件件精美的缂丝工艺品的背后,往往积攒着无数匠人的心血和汗水。

吴文康,自1986年开始从事缂丝创作至今,现系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作为一名朴素的工艺美术工作者,吴文康大师出于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执着和热爱,在他三十余年的缂丝生涯中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给古老的缂丝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奋力传续了这一脉文化。

如梭岁月展风采, 似锦年华缘结丝

江苏苏州得天独厚的山脉风水,滋养出最具韵味的缂丝文化;曲折的历史积淀,哺乳着缂丝文脉的无双性灵,于一众丝织艺术中独领风骚。苏州缂丝发端汉魏,盛于宋元,一直以来都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又因技法巧妙,耗工繁多,用料贵重,摹缂常胜于原作,有“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的效果,而素有“织中之圣”之美誉。宋徽宗曾在《碧桃蝶雀图》亲笔题诗赞曰:“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缂丝的最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通经断纬”将织物细腻生动地展现。缂织时,需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将画样的彩色图案勾绘在经丝面上,再用舟形小梭子依花纹图案分块来回穿梭织纬,变一色就要换一梭,将不同色彩逐一织入对应颜色的纬线,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织物结构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织出的缂丝作品迎光而视可见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留有如雕刻般的缝隙,故而古人常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都说“一寸缂丝一寸金”,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自古便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其花时之长、功夫之深、织造之精不言而喻,每一件都倾注了工匠无数个日夜的心血。

然而时至晚清,昔日甚比丹青翰墨的缂丝技艺却随着国势的衰弱和战乱纷争而缥缈于人间,濒临人亡技绝之危,缂丝粗劣之作充斥于市,即便宫廷所用之物也罕有精品。新中国成立后迎来转机,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缂丝枯木逢春,重振并逐渐发展向好。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文康就是中国缂丝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生长在缂丝之乡的吴文康自幼受缂丝文艺熏陶,年少时便进入缂丝工厂开始接触和学习缂丝技艺,他思维敏锐、潜心学艺,在缂丝文化的沃土上,肆意汲取着大师的营养,默默地成长着。然而在1993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缂丝行业亏损严重难以盈利,许多同行纷纷转业,只剩吴文康等人在苦苦支撑。为在困境中找寻生存的出路,吴文康带领着数十人一同辗转前往河南六载,却又因种种缘故再一次跌入低谷。遭受事业碰壁的他痛定思痛,最终选择重回故乡苏州,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开办了苏州西部民间缂丝织绣厂并经营至今,成为当地唯一一个完整的缂丝工厂和缂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如今在整个缂丝行业中占据着最大的规模,首屈一指当之无愧。

浮沉时代硝烟,不改当年初心。从朝阳少年到花甲岁月,凭借着一腔永不浇灭的热情与砥砺深思的敬业精神,吴文康历经长达数十年的洗涤与磨练,终成为缂丝艺术的当代传奇。若不真正爱上缂丝艺术,又如何做到长年累月地坚持却毫不疲惫?如何做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妙手匠心传精品, 千年文脉起新生

吴文康手作的缂丝之美,纹路深浅均匀、工艺细腻精致、风格清远写意,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饮誉国家市场。三十余年间,他一直致力于传统缂丝艺术的研究,不但成功地复原了多件明清皇帝的龙袍,更是在其钻坚研微之下向世人呈现出有“顶级奢侈品”之称的双面异色缂丝绝技。由于其需要用不同技法与颜色在两面勾勒出相同的图案,对工匠的技术要求极高,哪怕挑错一丝也必须废去重来,故而耗时耗工巨大,一幅仅15寸大小的双面异色缂丝作品吴文康要缂织整整六个月的时间方能完成。纵观全国,能达到这等纯熟技艺的缂丝匠人屈指可数,吴文康无愧于大师之名。

在追求传统缂丝技艺的同时,吴文康也深切明白,从宋代的细腻柔美到元代的简练豪放,从明代的雍容华贵到清代的缂绘结合,缂丝艺术的创作是需要不断地推向一个崭新局面的,于是,他着力把握时代气息开拓创新,创新缂丝制作织造工艺,通过现代造型与审美艺术表现传统缂丝的意趣,古今契合,最终水乳交融幻化成了一件件兼备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精美工艺品。

除此之外,吴文康也做了其他方面的改良。为解决在经线面上依稿画样时残留墨痕的问题,吴文康独创了“托稿法”,用两块磁铁将稿子托在经线下方以避免墨迹沾染;为更省力地织造出更工整的纹路,吴文康加装齿轮用以卡紧缂丝,既突破了力量的掣肘也保证了纹理的紧密;而吴文康在缂丝技艺上最引人注目的创新,毋庸置疑是破除了一直以来桎梏缂丝作品完整性的宽度限制,对于这种技术限制,古代常常用拼裱的方式弥补宽度缺陷,但同时也破坏了成品的整体美感,而今随着现代先进技术的发展,吴文康开创性地采用18米大型缂丝机,并成功制作出了宽幅17.6米的大件作品,将传统缂丝技术引上了新阶段,在缂丝行业中一枝独秀。

吴文康对缂丝工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业内人士与专家的一致认可:他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业绩载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共和国建设者档案》、《苏州民间手工艺术》、《收藏》等;2007年6月,吴文康受邀参加文化部在首都北京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并被文化部授予“文化遗产日奖”;同年6月,他所领导的苏州西部民间缂丝厂被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江苏省缂丝传承基地”;2009年4月,中华华夏文化产业基金会与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苏州西部民间缂丝织绣厂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工艺专题纪录片,在央视九套《中国智慧》栏目和中央一套、二套分别播放;2016年,吴文康获得江苏省“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荣誉称号。

心向未来传神韵, 如日方升续新篇

传承是“非遗”臻品永恒的母题,缂丝也不例外。“现在的社会人心浮躁,难以沉下心来学习一门手艺,我实在不甘心如此珍贵的手艺偏安一隅,如果不传承、不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去,未来我们的子孙或许只能从博物馆里看到这些精美的艺术孤品了。”吴文康无奈地叹息着说道。

为更好地传承缂丝技艺与文化,吴文康可谓是不遗余力、苦心孤诣。在企业管理方面,吴文康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工厂里的员工大多都是跟随了吴文康几十年的老师傅,有着丰富的工艺经验和专业技能,为了让员工们能专注于工作、稳定提升技艺,吴文康给他们提供了优渥的福利待遇,不仅开出的薪酬比其他工厂更丰厚,而且会给员工定期缴纳社保、工伤险和意外保险,还为了体恤员工的家庭负担与身体健康状况,适当安排工作量。甚至于,他还会毫不吝啬地向其他经营状况差的缂丝厂员工教授缂丝技艺,此般大爱在这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当属少数。

此外,吴文康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进行缂丝文化宣传,与服装公司合作,将传统精美的缂丝技艺运用在量身定制的服装上,曾亲手制作了涵盖70种缂丝结构的40套缂丝旗袍前往摩洛哥参加大型时装秀走秀;还建立了对外开放的文康苑缂丝艺术馆,面积约有200平方,每年都有如安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服装学院等院校学生前来参观学习,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技艺与经验;又在工厂的基础上开设直营店,让顾客能更直观地与缂丝近距离接触;他同样有着先进品牌意识和知识文化产权观念,为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注册商标,并积极参加有影响力的国内国际艺术博览会,以期实现更广泛地缂丝文化传播。

对待缂丝,吴文康永远怀着一颗虔诚谦恭的心,一丝不苟、细腻至斯,以梭代笔、以丝作画,让岁月和文化的辉煌在经纬线交织间沉淀、在寸寸匠心中打磨,千年的机杼声再次在我们耳边响起。相信在吴文康先生的带领下,缂丝文化将会以变化万千的绰约风姿,织就这盛世繁华。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中国法制网:弘扬法制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

  联系网站:fzchncn@126.com 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