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市场化”破解公车改革制度难题

中国法制网   2015-06-16 15:08:29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据记者获悉,滴滴专车企业版也欲介入公车改革,且有地方政府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新京报 6月16日)

       全国车改已经实施多年,然而除了中央和极个别地方对公车进行了集中拍卖以外,进一步深层次的举措和突破。公车改革只在数量上进行裁减,就能能真正触及到公车乱象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现如今如“滴滴”、“快滴”等第三方市场化的出行方式,已经在全国流行开来。用软件找车、拼车、搭车已经为大多数年轻人所接受,这其中也包括很多公务员。市场反应是迅速的,市场化的主体已经,自觉融入到公车改革之中,主动承担起了公车减少后的部分公务出行活动。

        市场化对现有公车制度是一种颠覆。现有公务用车是国家的国有资产。对于,这一类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是现有各单位自行处置。管理制度落后,即便是有比较明确的制度,也难以严格落实到位。这就无怪乎现如今出现的公车腐败,从而影响到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了。市场化配置公务用车服务,改变了公车的属“公”的性质,也解决了现有公车制度难以落实到位的问题。

        市场化不是“不管化”。公务用车大方向的市场化,不是简单放手不管,而是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监督。这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公务用车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为了公务出行的廉洁性和可靠性,公务用车还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监督措施,使公务用车透明化,从而防止某些从中谋取不当得利,形成新的腐败滋生。

        虽然,公车改革艰难前行,公务用车市场化也刚刚起步,但只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加强对公车市场的监督,使公车服务公开、透明,就一定能够破解公车改革的制度难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