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北川益检”公益诉讼检察品牌 以监督智慧守护“一城山水 大境通达”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近年来,大通县人民检察院立足县情,精心打造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品牌名片,树立了新时代检察机关能动履职新形象,成立“北川益检”公益诉讼工作品牌,品牌承载了大通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多年来探索发展的成果,品牌设计多维度突出“守护大通绿水青山,增益百姓美好生活”。“北川益检”办案团队三年来,有2起案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2件被青海省人民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1件被西宁市人民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
始终围绕中心大局,以检察之力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扎实开展生态文明检察工作。针对水资源污染、施工扬尘、固废倾倒等群众高度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督促行政机关清理固废40余吨,治理污染水资源19件,督促河道内种植高干农作物30亩,治理河道沟道6000米、清运垃圾40余吨,聚焦本县废旧农膜污染问题和土壤生态环境问题督促农田残膜集中回收1141.5吨,已转运至企业处理435吨。
守护食品药品安全。办理农产品残留农药案件2件,网络餐饮经营商户存在食品经营许可证过期未及时更新案件1件,办理违规私屠乱宰案件3件。
守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制发涉文物领域检察建议5份,检察机关与文物行政部门以个案办理强化良性协同互动,针对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未履职情形,积极发挥公益诉讼职能,推动城镇建设、社会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的同时,强化文物古迹整体风貌维护工作,促进城镇建设和文物保护利用协同发展。
创新办案模式,共护基层治理
助力特殊群体权益维护。针对辖区街道、商场、医疗卫生等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不规范等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志愿者实测等方式完成调查核实,制发11份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行政机关规范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县域内163辆城乡公交车安装语音报站器,让特殊群体切身感受到社会“有爱”“无碍”。
能动履职落实延伸服务。有效发挥司法保护的教育、宣传、引导、预防功能,联合县人民法院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制发2份司法保护令,主动延伸司法服务的广度、深度,丰富宣传方式。
科技赋能破解取证难题。“检察+科技”复合型办案模式深入到每个公益诉讼案件中,如无人机取证技术、快速检测、卫星遥感图片、鉴定评估等技术协助对公益诉讼案件的事实认定、损害因果关系认定方面解决了初始性和基础性问题,推动办案模式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转型,为守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2025年,20余件公益诉讼案件积极利用技术协助。
品牌赋能办案,聚焦民生民利推动双转化衔接
完善“检察+”工作模式。建立“检察+行政”协作配合机制,与县林草局、县水利局等单位会签协作意见,建立健全线索移送、信息共享、查处协作配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执法司法有效衔接。2024年与县人大、政协分别建立《代表建议、委员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办法(试行)》。从政协委员提案、代表建议中梳理了6个案件线索,通过主动沟通联系、调研走访、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听证、“回头看”等活动20余人次,将代表的“好声音”实实在在转化为生态司法保护的检察举措,同时努力推动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转化为代表建议,力求实现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的“双向奔赴”。
构建保护“同心圆”。拓展线索来源渠道,从行政执法机关招募“益心为公”志愿者15名,参与办理案件39件。推出“志愿者+”模式,发挥“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常态化对全县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扫描”,提供公益诉讼保护线索30条、联合走访勘察5次,利用志愿者的“专业知识+检察智慧”,提供专业性意见4条,提升案件办理的精准度。计划吸收公开听证员25名,以群众的视角监督检察建议的公正性和问题整改的时效性。(李瑶 谢岩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