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根脉相连 守护非遗盼破局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海峡两岸根脉相连 守护非遗盼破局
国家级非遗“汤瓶八诊陷担保危机 司法介入现曙光
左图:2004年,汤瓶八诊名誉主席何起沄和汤瓶八诊传承人杨华祥共同主持银川汤瓶八诊传承体验馆开业。
右图:2008年,奥运会期间,何起沄和杨华祥陪同全国人大民委主任马启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北京奥体中心主任马敬选为国奥汤瓶八诊康复理疗馆开业揭牌。
当丝路千年的医学记忆与现代担保纠纷相遇,当两岸共同浇灌的非遗之花面临风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汤瓶八诊”的处境,不仅是一项文化遗产的存续问题,更牵动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根脉与情感认同。
左图:1993年,汤瓶八诊传承人杨华祥应时任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端姑嘉法邀请,在皇宫以中国养生功和“汤瓶八诊疗法”为皇室家族调理。
右图:马来西亚首富、世界“糖王”郭鹤年家族支持杨华祥在马来西亚建立海外汤瓶八诊养生俱乐部。
汤瓶八诊”是丝绸之路上珍贵的医学遗产,是中外文明交融的见证,更是紧密连接两岸的文化纽带。早在1992年,其国家级传承人杨华祥就受邀赴马来西亚交流,在当地最高元首端姑嘉法与“糖王”郭鹤年家族的支持下,建立宁夏海外首家民族医学养生俱乐部,让丝路医学远播重洋。而在台湾地区,早在1985年,经批准成立“中国汤瓶气功协会”,以汤瓶养生功法为媒介,使众多台胞通过中华传统医道,深切体认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脉。
2002年,这段两岸情缘再续新篇——台商何起沄在广东东莞投资期间,深受“汤瓶八诊”的千年智慧与养生实效打动,诚挚邀请杨华祥共同创办国内首家“善一堂”汤瓶八诊养生俱乐部。从此,两位出身海峡两岸的同胞,以非遗为桥、文化为媒,在东莞金石家具产业园埋下两岸文化合作的种子。杨华祥自1971年从上海支边宁夏,将半生心血倾注于黄河文化,丝路医学“汤瓶八诊”的传承与推广,使其成为宁夏闪亮的文化名片。其传承基地不仅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实践基地,也培养了大批汤瓶八诊疗法传承者,成为两岸共同投资、共同守护的文化产业平台。
左图:1993年,时任马来西亚中华汤瓶文化研究院院长杨华祥教授在吉隆坡接待中国台湾汤瓶气功协会会长邱森源
右图:1985年,经台湾执政当局批准,成立了“中国台湾汤瓶气功协会”,协会会长邱森源先生多次率团到访宁夏银川汤瓶八诊传承保护基地向杨华祥教授学习汤瓶气功法与汤瓶八诊异经奇脉灸
然而,一场源于信任与情怀的担保,却让这份事业陷入危机。此前,宁夏来宁企业负责人殷某某因融资需求求助,银行信贷员与殷某某以“支持乡村振兴”“银行全力推进项目”为由,多次劝说一向关心宁夏发展的杨华祥提供担保。出于对第二故乡的热忱与对银行的信任,杨华祥签下担保协议,将其与何起沄共同投资的“汤瓶八诊”传承保护基地房屋抵押。
何起沄得知基地房屋面临查封、非遗传承遭遇重挫之后,第一时间深入了解原委。当他意识到杨华祥是出于对宁夏的深厚感情与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才签署担保,既痛心伙伴的遭遇,也更加关注两岸共同文化资产的安全——他深知,这座基地不仅是杨华祥毕生心血,更是两岸文化融合的实体象征,其安危直接关系台胞在大陆投资的信心。
贷款到期后,殷某某无力偿还,背后纠葛更为复杂:银行在未充分沟通情况下将将包含“汤瓶八诊”基地在内的整体债权作为资产包,低价转让给第三方“心灵奇旅”资产公司;殷某某因银行未及时放款转向小额贷款以土地证抵押,高息举债,导致无法办理商户房产手续;其提出以红木家具抵债的方案也被资产公司拒绝。最终,风险全面转嫁至汤瓶八诊非遗传承保护基地,这处承载诊疗、教学、传承等多重功能的核心场所面临被拍卖的命运,杨华祥与何起沄的合资产权、两岸共建的非遗传播体系,均岌岌可危。
面对困境,杨华祥最关心的不仅是非遗存续,更是宁夏的声誉——他多次强调,自身担保困境属个人遭遇,绝不愿因此影响外界对宁夏投资环境与文化保护氛围的观感,并呼吁广大非遗从业者引以为戒,防范担保风险。这份对“第二故乡”的真诚守护,也坚定了何起沄共同推动问题解决的决心。
值得欣慰的是,事件正迎来法治与关怀的曙光。何起沄与杨华祥的诉求获宁夏党委对台办高度重视,工作人员依程序迅速对接,通过走访核实与材料调取深入调研,如实向上反映非遗基地的实际困难与台胞权益主张。2025年中秋国庆前夕,宁夏吴忠利通区法院法官亲赴传承基地调查取证,在第三方心灵奇旅资产咨询工作室代理律师见证下,本着“维护法律尊严、实事求是”精神,结合案情向双方建议并提出包括责任分担、灵活清偿在内的多种解困路径,为打破双方僵局指明方向。这一务实进展,让身处困境的两位两岸同胞倍感温暖,重拾守护非遗、传承文化的信心。
当前,“汤瓶八诊”的核心期望,是让千年非遗传承永不断流:我们期待在法律框架下明确各方责任,既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也为非遗基地争取存续发展的空间;期待依据两岸投资保护相关法规,切实保障何起沄先生作为台胞的合法投资权益;更期待司法机关充分发挥“包公”办案精神,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莫让心怀家国情怀者蒙冤受困,令钻法律漏洞者无机可乘;也希望以此事件为镜鉴,为更多非遗项目敲响风险警钟,推动构建更加完善的非遗保护与风险防控机制。
“汤瓶八诊”从来不是一人之业,而是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医学智慧的生动传承。在此,我们诚挚呼吁所有关注非遗传承、热爱中华文化、关心两岸交流的社会各界人士:让我们携手发声、汇聚力量,共同守护这份穿越千年的丝路医学遗产,筑牢两岸文化交融的桥梁,使“汤瓶八诊”在法治保障与社会关怀下,继续为文化振兴、健康中国与两岸心灵契合注入持久力量!